澳门威尼克斯人官方网站营销短信暗藏玄机 福建多部门出手规范)“客户您好,我行可提供您一笔298000元周转金,3年内随时取还,如有需要请及时回复”“尊敬的客户您好,由于政策放宽,您在我行可办理498000元,可用于日常消费、生意周转、房屋装修”……岁末年初,许多人可能会有资金需求,于是营销短信又开始疯狂轰炸。这些信息是真是假,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玄机?近日,《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营销短信其实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其他依法从事业务的机构(以下统称营销机构)开展营销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推介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之而来的是不法分子冒用营销机构名义,违规发送营销内容、违规搜集使用个人信息、实施网络等问题发生,侵害了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
前不久,福州消费者张先生收到这样一条短信:“【建设银行】尊敬的客户,您在我行预授信398000元将于10月30日到期,可用于生活支出,建筑装饰,商业活动澳门威尼克斯人官方网站,查利率回1,申请回2,拒收回R”,短信发出单位代码为78。张先生感觉奇怪,平时建设银行短信发出单位代码多是95533,况且他并没有申请办理建设银行的授信,何来预授信到期之说。带着疑虑,张先生进行了回复,次便接到不同号码打来的推荐低息的电线日,建设银行福州西湖支行大堂客服人员王先生在接受记者咨询时表示,建设银行发送的短信代码一般都含本行客服电线的短信发送单位肯定不是建设银行,要么是中介、要么是团伙。收到类似短信,消费者最好先拨打银行官方服务热线或到柜台求证,如果有需求可以到银行营业点咨询,通过正规途径办理。
生活中,很多消费者经常收到“106”开头的营销短信,这些营销短信有的是由正规营销机构发送,有的则是由不法中介机构、团伙发送,消费者难以识别。值得注意的是,不少“106”开头的借贷短信涉嫌夸大澳门威尼克斯人官方网站、虚假宣传,这些来源不明的营销短信往往带有链接或联系方式,正将消费者拉入网络的圈套中。2023年,福建省仙游县的王女士收到一条声称可以快速办理的短信,刚好她有需求,便点击了短信中的链接进入网址填写资料,结果提示卡号输入有误,王女士根据网站提示联系业务员修改,对方要求转账2.5万元作为放款验证资金。随后,王女士找社区民警帮忙核实,派出所了解情况后判定王女士遭遇了电信。
2023年底,福建泉州的王先生收到一条虚拟号码发来的“京东金融”短信,内容为“因您记录较好,您的申请资格由38000元升至169800元,点击....”刚好资金紧张的王先生便点击网址链接下载相关APP、绑定,并申请5万元,结果被告知“账户异常”,需要支付金额的50%作为解冻款项。王先生先后转账2.5万元、4.9万元到客服指定的两个银行账户后,仍未能等来放款,这才知自己受骗。据泉州市反中心介绍,分子利用有人急需资金的心理,通过电话、短信等平台发布虚假广告,引诱受害人下载虚假的山寨APP或登录虚假网站澳门威尼克斯人官方网站,然后实施。
福建省公安厅刑事侦查总队提醒消费者,实施网络的公司名头听起来比较大,点击进入的链接是不法分子提前设置的钓鱼链接;所谓 xx集团 xx集团公司 等不可能存在,市场监管部门不允许
此类公司名称;网络借贷条件相对容易,不需要抵押也不查看收入情况,基本提供身份证就可以。当求贷者动心后,不法分子会利用各种理由要求先收取费用,比如 利息、刷流水、解冻费、保险费、手续费、保证金 等。针对网贷者的情况,会针对性以征信、方便、快捷为由挖下陷阱,在借贷过程中显示信息有误,也是暗箱操作的结果。消费者切勿轻信电话、短信等形式的小广告,不交任何保证金、手续费等,不提供密码、动态验证码等,一旦被骗要及时报警。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营销信息的来源简单区分为两种,一种是网贷信息,来自基础电信企业或者伪基站;一种是营销机构的商业营销,基本来自基础电信企业,短信营销成本相对低,而成功率和性价比最高,群发短信就是
开拓新客户的一个渠道来源。然而,频频发送商业性质的营销短信还存在扰民问题,“特殊渠道低息”“无抵押无担保”等个别违规营销信息涉嫌误导,的结果是消费者反被收取高额手续费、服务费等。
此外,在产品营销中,还存在息费不透明、虚假宣传、莫名收费等类似“套路贷”现象。有些非法中介、小贷公司打着大额、快速、正规机构、无抵押、无担保、低息免费等旗号诱导消费者办理,这些诱人条件的背后是强制搭售、误导销售、砍头息等“套路”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前不久,厦门市公安局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了一起网络强制放贷案。2023年2月,厦门市翔安区居民杨先生收到一条“顺心借”APP的短信,内容声称可申请大额。杨先生点击短信中的链接下载安装了“顺心借”APP填写信息,尚未申贷就收到2600元。杨先生查询发现,显示其借款4000元,“砍头息”实际到账2600元,且在6天内以35%的周利率还清本金和利息。
报案后,经厦门市公安局跨省调查,一个涵盖软件开发、短信引流、高利放贷、电话短信催收的全链条网络强制放贷涉恶犯罪团伙渐渐浮出水面。截至案发,警方已冻结涉案金额超600余万元。兴业银行私人银行部指出,陷阱主要有3类:一类是假冒银行名义发布办理的广告信息,非法中介冒充“某某银行”“某某银行中心”等名义发布广告,或者向消费者推送额度,声称“在银行内部有关系”“可走内部流程办”等,诱骗消费者通过其办理,但此类中介机构与银行并无关联。一类是骗取高额手续费,非法中介常以“低价手续费”“百分百获得”等幌子吸引消费者,在借款人从银行获得后,又以各种名义要求借款人将资金打入指定账户“走帐”,伪造“流水”。借款人一旦转账,这笔资金大多以“服务费用”等名义被截留,借款人很难要回,面临维权困难。还有一类是提供名不副实的中介服务,非法中介往往瞄准对业务、流程不熟悉,或征信有问题的消费者下手,提供所谓的“优惠”“迅速放款”服务,从中抽取极高的费用。有些不法中介甚至不顾消费者偿还能力,怂恿消费者从各种网络借款平台申请,有的产品本身就有很高利息,不法中介仍要再收取一笔高额费用。
针对不法机构违法违规现象,福建金融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要警惕隐瞒风险、模糊费用等虚假宣传套路,所有产品均应明示年化利率;警惕营销中掩饰风险、隐瞒息费等行为,不要仅因为“免费”“零首付”“限时”等营销宣传套路而轻率购买不了解、不必要的金融产品;消费者应从正规机构、规范渠道,根据自身需求和消费能力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警惕过度负债风险,合理合规使用个人消费信用,不要无节制地超前消费和过度负债;树立诚信意识,不违规将分期、小额信贷等个人消费信用用于理财、投资、购房、还贷等非消费领域,避免“以贷养贷”“以卡养卡”;远离打着“创业”“求职”“美容”等名目的校园贷、不法套路贷等掠夺性侵害。
为进一步规范辖区营销短信行为、深入推进不法中介治理,1月8日,金融监管总局福建监管局联合金融监管总局厦门监管局、人行福建省分行、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通信管理局印发《关于规范辖区营销短信的通知》(
),合力规范辖区短信营销行为,切实压缩不法中介生存空间。《通知》明确对营销短信提出资质要求。统称营销机构开展短信营销的内容不得超过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和地方金融管理部门许可的金融业务范围。短信营销是营销机构宣传的重要环节,各类信息发布平台非经营销机构授权,不得开展短信营销宣传。基础电信企业为营销机构或其授权单位提供短信服务前,需审查营销机构金融业务许可证或持牌金融机构相关授权文件。
此外,《通知》要求建立营销短信号码白名单及联络员机制;要求营销机构补强制度短板,建立短信营销合规管理机制,建立合作机构营销管理规范、短信营销监测机制,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等。同时,为了保障合法短信营销业务正常开展,《通知》也明确金融管理部门和通信管理部门要建立相关申诉救济工作机制。